最近,网传某地三叔家的人分三六九等:有编制的正式工,无编制的临时工。别说一视同仁,同工同酬了,连吃饭也要分开进行,区别对待:编制内员工11点20分开饭,临时工11点45分开饭。至于吃饭时长是否有不同规定,暂不可考!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:临时工去吃饭时,有编制的正式员工不一定能回来——这就有了一个空档期!以至于有群众来办事,大厅内空空如也,没有一个人!经解释,才知道是这么回事!这一内幕才有了曝光的机会!于是,笔者不禁想问:两类人吃饭的时长一样吗?会不会有更甚的规定:编制内员工吃饭用时30分钟,而临时工只需要20分钟?因为,在编人员有身份、有地位,都是金枝玉叶之身,贵重着呢!他们需要细嚼慢咽,以保证营养充分吸收!至于临时工,天生卑贱之身、下贱之命,不需要细嚼慢咽,胡乱扒拉两口,只要饿不死人,就足以谢天谢地了!只是不知道,排队吃饭的这家单位,在其他方面,是否也存在着这种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异?比如:上厕所,有编制的员工必须先上厕所,没有屎尿,宁可占住茅坑不拉屎,宁可强挤强拉,也不能失了高贵的身份和地位!至于临时工,生来就是下贱之人,急着上厕所?没门,你就憋着吧!在中国历史上,本就有朝代是给人分等的,就连死亡,这一人人面前都平等的生命现象,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说法:帝死曰崩,诸侯高官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死曰不禄,普通官员死曰逝,普通庶民死了,直言,曰死!魏晋时期讲究门阀出身,按门第等级区别人为士族与庶族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生活等方面,地位不同。政治上,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,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;经济上,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,可以建立自给自足、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;社会生活中,士族不与庶族通婚,甚至坐不同席;文化上,士族崇尚清谈,占据高级文官职位。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,实行民族歧视政策,将人分为蒙古人、色目人、汉人、南人四等,在任职、科举、刑律等方面,均有不同的政治待遇。但不管怎么分,目的只为区别人的身份、地位的不同!不管怎么分,也不像某院竟然用以区别吃饭的先后顺序!这一点,和魏晋时期士族与庶族“坐不同席”有点儿像,但“坐不同席”,至少说明人家还是“同时吃饭、同时活动”的!看来,不管社会如何发展,时代如何进步,在某些人的脑海和内心深处,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要高人一等的!享受着编制内人员的待遇,却干不了自己应该干的工作;请了编制外的人来干自己应该干的工作,却不想承认他们的能力、身份和地位!于是就从吃饭时间的先后上加以区别,以显示“我还是比你厉害”的优越感!只怕:不但吃饭比你早,弄不好我们编内人员坐着吃,而你们编外临时工只能站着吃;或者,我们可以吃肉食(来得早自然拣好的吃),而你们只能吃素食或者残羹冷炙!呵呵,高!实在是高!看来,人人挤破头皮而争之的“编制”,真踏马是个好东西!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